找到相关内容376篇,用时6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因明大疏里书(三)

      因明大疏里书中本   元兴寺沙门明诠僧都着   真宗嗣讲师细川千严校订   言和合正说者。周云。宗喻处。能立所立共相随顺。名为和会。喻无过。名为正说(云云)  言今顺方言名之为喻者。...法者。有法宗上所有法。名为差别。问。何故此名为差别。答。此与能别俱是有法之上别义。俱能差别有法。故名差别。问。既能立。如何此名所立。答。有解。一云。以是有法之上所建立故。名为所立。云。是喻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2038517.html
  •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三(本)B

    譬喻。初一非字。通此两节之中反覆用也。节意云。古师直指异喻。云非如虚空者。谓声无常。非如虚空常也。既不说言见非所作。故彼异品。即不显第三相义异无性也。故陈那义。非是如此。在於异中不颢无性。故非陈那...为譬也。今疏主意。简古师义取陈那义。是故长读。非字之势。  文。又难古言至如我所说者。世间但显宗异品等者。初四句牒下。疏主文也。外道所立。异不喻体。以不真故。皆可破坏。故名世间。叙彼计云。世间但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3038529.html
  •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五(本)

    同前。以同异性非有缘性故此亦令彼本乐立。是有缘性。不得遍。别有不乐非有缘性。其偏遍故理门云。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。沼略纂云。宗有种。一言显宗。二意许宗。如次名为自相差别。如有成立声是无常...立宗云作声缘性应无常者。此则作声缘性。是有法自相。即立其违四宗等。能令所立敌互乖返。名曰相违不名差别。若即意许此作声缘性应无常者。即声缘性在於声上。即是能与彼相违为名相违。此即自相差别。本无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3338533.html
  • 一念三千性具善恶

    善恶的法门具有经三世也不能断尽改变的性质,属于修善和修恶的“缘因”和“了”佛性。由“一性”的“正”佛性所起,即“性起”。修善暂且不论,仅以九界的修恶来说,由缘、了的修恶,乃由正性起。      因此,在圆成佛界(诸佛)的解脱当中,这些修恶就不必断除。因为正性恶,由之而起的缘、了修恶,全修在性,所以不须断除。      阐提与佛两者的区别,在于修习上。佛曾叹曰: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1154719.html
  • 浅谈天台宗性具善恶

    《观音玄义》卷云:“了是显发,缘是资助。资助于了,显发法身,了者即是般若观智,亦名慧行正道,智慧庄严。缘者即是解脱,行行助道福德庄严”。  正佛性即是实相,而实相是能现一切法的发性,一切法包括了缘了。这三的关系是诸法与实相的关系,是权与实的关系。“言缘必具了正;言了必具缘正;言正必具缘了。一必具三,三即是一,缘了即具善恶”。那麽,正也就具有善恶。因此,佛与一切众生包括“一阐提”都是...

    正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4160682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缘起观

    生起,其性一是未成熟种,一是已成熟种,种子亲能生果,是因缘性,故此,主要依因缘立。摄受所依五处,是等无间缘、所缘缘、增上缘,故此即依此三缘立。引发中若前自类种引起后自类种属因缘;若现行法...记。具此三义,名异熟果。《成唯识·论》云:“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。”   等流果:等谓等同,流是类义,同类事物,发展变化,与果同,果似于,彼此相等,名等流果。成唯识论》云:“谓习善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1770516.html
  • 佛说菩萨能自利利他的八法

    、说果,无有错谬。爱别离时,心不生恼,观无常故。受乐受时,心不耽荒,观苦无常。善男子,菩萨具足如上八法,则能施作如是等事。”   “善男子,菩萨种,一者在家,二者出家。出家菩萨修是八法,是不...,虽复后生无三宝处,终不造作诸恶因缘。所以者何?因缘故:一者智慧,不放逸。”   “善男子,于后恶处,不作恶事,有四因缘:一者了知烦恼过故,二者不随诸烦恼故,三者能忍诸恶苦故,四者不生恐怖心故。...

    佛说

    |菩萨|在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2309006903.html
  • 佛教泛论(十七)

    亦即造业而生存。生,是进入来世之生存,在此之前必有死有与中有。生,相当于第三支的识。老死,是来世的老与死,相当于从生至此生的受之间。  此上无明与行是过去世,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属现在世。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是现在五果,爱取、有是现在,生、老死是未来果,因此过去与现在五果之间,有过现因果之一重,现在与未来果之间有现未因果之一重,横亘三世,而成三世两重之因果。将十二...

    宇井伯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747086.html
  • 四念处的重要性

    品尝出来。原始经典综结佛陀时代修行四念处的人的成绩:只要七日乃至七年的时间用功,必能成就三果或四果阿罗汉;只要如法修行,精进不懈,三(ti-hetuka)生的人可以说万人修万人成就,但是(dvi-hetuka,只具有无贪、无嗔,但是没有无痴)生、无(ahetuka,没有无贪、无嗔、无痴)生的人无法在当生证果。在印度大乘佛教经典(佛灭后四、五百年才编辑)崛起之后,四念处被当成小乘法而不受重视,...

    張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0048597.html
  • 问:十二因缘是什么?

    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。    十二、老死,于来世老死之位也。   其中无明与行二者,即惑业之,属过去世之,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,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。又爱取二者为...未来之惑业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。辟支佛观之,一以厌生死,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,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。其中分别与缘,则行与有之支是,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。余七支总是果,但果为还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263979688.html